



Apple II Plus:
Apple II Plus 是苹果公司于 1979年1月 推出的第二代个人计算机,作为初代 Apple
II(1977年)的升级版,它以 $1,195 的售价(约合2023年
$5,000)成为全球首款大规模普及的家用计算机之一。其模块化设计、软件生态和教育市场渗透,直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从极客玩具向生产工具的转变,定义个人计算机时代的里程碑(1979–1993)。
一、硬件架构:从“组装机”到标准化生产
1. 核心配置
• 处理器:搭载 1 MHz MOS Technology 6502 8位处理器(与初代Apple
II相同),运算速度为 0.25
MIPS,虽弱于同期DEC微型机,但通过优化BASIC解释器,实现了“够用即好”的用户体验。
• 内存与存储:
◦ 标配 4 KB RAM(可通过主板插槽扩展至 64 KB,需额外购买内存卡),首次引入 16 KB
ROM(含Apple II BASIC解释器和自检程序)。
◦ 存储依赖外接设备:初期通过 ** cassette
磁带机**(读写速度150字节/秒,可靠性差),1978年苹果推出 5.25英寸软盘驱动器(Apple Disk
II,容量140 KB),需搭配 Disk II接口卡(售价$400),读取速度提升至250 KB/秒。
• 显示系统:支持
40/80列文本显示(需外接显示器或电视机),彩色模式下提供6种基础色(红、绿、蓝、橙、紫、白),分辨率为
280×192(彩色)或
400×480(单色),图形显示需通过程序手动控制显存地址(如PEEK/POKE指令)。
2. 模块化设计革命
• 扩展槽系统:主板预留 8个I/O扩展槽(编号Slot 1–8),支持插入第三方硬件卡,例如:
◦ 显卡:Color Card(支持彩色显示,初代Apple II需单独购买)、Super Serial
Card(串口通信)。
◦ 存储卡:SCSI接口卡(后期改装用)、RAM卡(扩展内存至128 KB)。
◦ 外设卡:游戏手柄卡、语音合成卡(如Speech Plus模块)。
• 键盘改进:从初代的薄膜键盘升级为 全行程机械键盘,支持小写字母输入(初代仅大写),并增加 RESET键 和
ESC键,提升操作便利性。
二、软件生态:构建“应用驱动”的商业闭环
1. 操作系统与编程语言
• 核心软件:
◦ 预装 Integer BASIC 和 Applesoft
BASIC(存储于ROM),后者支持浮点运算和字符串处理,成为初学者学习编程的入门工具(如经典教程《BASIC
Computer Games》)。
◦ 1980年推出 Apple DOS
3.1(后升级至3.3),支持文件目录管理和软盘随机访问,配合《VisiCalc》电子表格软件,彻底改变了商业用户对计算机的认知。
• 开发工具:提供 机器语言监控程序(Machine Language
Monitor),允许用户直接编写6502汇编代码,通过 CALL 6502 指令调用底层硬件。
2. 杀手级应用与市场渗透
• 商业领域:1979年VisiCalc(首款电子表格软件)的适配,让Apple II
Plus成为中小企业的“财务神器”——据统计,1981年《财富》500强中30%的企业使用其处理财务数据,推动苹果当年营收突破3亿美元。
• 教育领域:苹果与学校合作推出 “苹果教室计划”,1982年美国80%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室配备Apple
II系列,捆绑教育软件如《Oregon Trail》(生存模拟)、《Number Munchers》(数学游戏),培养了一代程序员(包括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·艾伦)。
• 家庭娱乐:支持《Prince of
Persia》(波斯王子,1989年)等早期图形化游戏,通过游戏手柄卡实现精准控制,成为家庭客厅的“电子游戏机”雏形。
三、市场表现与技术迭代
1. 销售神话与生命周期
• 销量数据:1979–1993年累计销售超过
500万台,占苹果同期营收的70%以上,单机型生产周期长达14年(远超行业平均3–5年),直至1993年被Macintosh
LC系列取代。
• 价格策略:通过“硬件+外设+软件”的分层定价,基础版(4 KB内存+磁带机)$1,195,高配版(64
KB内存+双软盘驱动器)$5,000+,覆盖从学生到企业的全价位市场。
2. 技术局限与改进
• 痛点与应对:
◦ 内存限制:64 KB内存上限制约复杂程序运行,用户需通过 内存分页技术(如使用Slot
6的内存卡切换地址空间)扩展可用内存。
◦ 存储瓶颈:软盘容量小且易损坏,1983年苹果推出 硬盘接口卡(支持5
MB硬盘),但售价高达$1,500,仅少数企业用户负担得起。
• 兼容性优势:完全兼容初代Apple
II的硬件和软件(如1977年的《Breakout》游戏),形成“买新不淘汰旧”的生态黏性,这一策略被后来的iPhone系列沿用(如iOS向下兼容旧应用)。
四、历史意义与行业影响
1. 对苹果的奠基作用
• 资金与经验积累:Apple II
Plus的利润(1980年单品利润率达45%)支撑了苹果研发Lisa和Macintosh,其模块化设计理念影响了后续Mac
Pro的可升级架构。
• 品牌认知塑造:通过“个人计算机=Apple
II”的市场教育,让“苹果”成为家用计算机的代名词,1984年Macintosh发布时,用户已形成“苹果=创新”的心智认知。
2. 对全球IT产业的深远影响
• PC生态雏形:定义了“硬件开放+软件付费”的商业模式——第三方厂商为Apple
II开发硬件卡和软件(如微软为其开发BASIC解释器),形成早期PC产业链,这一模式后来被IBM
PC兼容机继承。
• 教育普及革命:作为首款大规模进入课堂的计算机,Apple II
Plus推动了“编程教育从娃娃抓起”的理念,美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标准(如CSTA
K-12)直接参考其BASIC教学体系。
3. 文化符号与遗产
• 收藏价值:品相完好的Apple II Plus(带原装Disk II驱动器和软件)在拍卖市场可达
$10,000+,2013年一台序列号#0001的机器以$125,000成交。
• 技术复刻:爱好者通过FPG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开发“Apple II模拟器主板”,如MAME模拟器完美运行其原生软件,GitHub上开源项目“Virtual
II”实现浏览器端模拟。
五、争议与局限
• 性能瓶颈:1 MHz处理器和64 KB内存上限,导致其在1985年后逐渐落后于IBM PC(8 MHz
8088处理器+512 KB内存),苹果不得不推出Apple IIe(1983年)和Apple
IIgs(1986年)来续命。
•
封闭与开放的矛盾:虽支持第三方扩展卡,但苹果对软盘格式(ProDOS文件系统)的控制,一定程度限制了跨平台兼容性,这一问题在Macintosh时代演变为“系统封闭
vs 开放生态”的长期争议。
总结
Apple II Plus
不仅是一台计算机,更是个人计算机时代的“启蒙导师”——它用模块化硬件打破技术壁垒,以杀手级应用激活市场需求,借教育渗透培育用户群体。尽管硬件性能早已过时,但其“技术民主化”的理念(让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家庭和课堂),至今仍在影响苹果的产品设计(如2023年推出的入门级Mac
Studio)。这台诞生于44年前的“古董机”,用长达14年的生命周期证明:真正的技术革命,从来不是参数竞赛,而是让尖端科技触手可及。 |